白玉縣探索“牦牛銀行”養殖模式走出增收致富新路徑
2024/08/02白玉縣充分發揮昌臺牦牛保種核心場技術優勢,建立“牧畜入股、集體經營、科學養殖、盈余分紅”模式,有效破解牦牛冬季消瘦、春季死亡率高的困境。
(1)集體經營擴規模。以昌臺牦牛良繁體系核心場、擴繁場、育肥場為載體,采取“企業+專業合作社+牧戶”帶動模式,引入昌臺牦牛種業公司入駐園區,通過制定《牦牛寄養激勵辦法》,明確在飼草供應、技術管理、牦牛售賣等5個方面給予政策性補貼,有效推動4家專業合作社與入駐企業簽訂牦牛寄養協議,共吸納60戶養殖戶參與集中養殖,園區牦牛數量擴充至800余頭。
(2)科學養殖增產量。依托托底性幫扶平臺,與四川省草原科學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聯合成立專家博士工作站,定期選派研究團隊入駐園區開展肉牛養殖、良種繁.育、飼草料開發利用等課題研究,助推園區實現牦牛短期育肥、飼草生產、免疫接種等“五個統一”養殖,有效提升牦牛擴繁育肥能力,平均每頭牦牛每周可增重5至6斤,較傳統養殖周期縮短1年。
(3)盈余分紅促增收。采取“固定分紅+利潤反哺”分.配機制,入駐企業每年按照700元/頭標準向合作社進行固定分紅,同步將銷售利潤的10%按合作社持股比例進行反哺,各合作社共計年收益可達20萬元,牧民群眾人均可穩定增收1100元,極大調動牧民群眾參與集中養殖積極性,構建形成園區有牛可養、牧民穩定增收雙贏模式。
來源:甘孜州農牧農村局
申明: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與網站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我們協調給予處理(或刪除)。如不同意本網之轉載,請及時告知本網撤除。電話: 0471-4223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