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扎魯特模式”
2023/12/08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扎魯特模式”
一、改革背景
草原畜牧業是現代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考察內蒙古時就明確指出:“內蒙古草原文化深厚,草原畜牧業歷史悠久,要加快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步伐。”扎魯特旗作為通遼唯一的草原畜牧業特色旗,長期以來憑借山地草原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殷實穩固的畜牧養殖家底,以牛羊為主的畜牧業始終是農牧民持續增收的支柱產業,畜牧業產值占農牧業總產值比例高達70%。但受制于多放牧多收、多養畜多收的傳統思維束縛,既存在發展方式粗放、草畜矛盾突出問題,也存在低代雜交、冷配改良不足,養殖體量大而不優、單體養殖效益低等問題。當傳統畜牧業走到盡頭之際,在“進”與“退”艱難抉擇的關鍵節點上,扎魯特旗旗委、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把推進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作為落實“五大任務”重要抓手,近兩年搶抓納入全國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示范旗的歷史機遇,主動調綠布局、調優結構,切實在護草興牧、品牌強牧上做文章,全力打造科爾沁草原保護先導區、草畜平衡示范區、草原肉牛核心區、草原畜牧業與建設畜牧業協同發展樣板帶,積極探索草原增綠、牧業增效、群眾增收的草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扎魯特模式”。
二、主要舉措
一是堅持調綠布局。借力實施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項目,扎魯特旗以退為進,準確把握“護生態”和“促發展”的內在聯系,把草原作為畜牧業發展的基礎,把保護草原始終挺在前面,根據草場條件和載畜能力季節變化特征,將1828萬畝可利用草原劃定為23個全年禁牧區和8個草畜平衡區,在生態保護區實行全年禁牧,在草畜平衡區實行半舍飼,在農區和農牧交錯區實行全年舍飼,讓草原得到休養生息。
二是堅持調優結構。養畜結構直接影響著草原生態與畜牧業的和諧發展。和養羊相比,養牛需要的人工少,對草場傷害更低,綜合收益更高。近年來,扎魯特旗持續推進實施“百萬頭草原黃牛養殖”工程與“百萬只調減羊”工程,大力調減對當地草原破壞力較強的羊只,全面支持草原黃牛舍飼育肥,通過“一減一增”,綠了草原、富了農牧民。
三是堅持培優增效。規?;?、標準化養殖是現代畜牧業的重要標志。扎魯特旗改變以往項目到戶、分散建設的資金投入方式,將項目資金和各類涉農資金整合投向肉牛養殖重點蘇木鎮,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家庭牧場,持續提升養殖規模效益,加快推進北部現代畜牧業示范區建設,推廣大戶家庭生態牧場、中小牧戶合作化經營和龍頭企業帶動三種模式,通過配套支持標準化畜棚、飼草料房、養殖配套裝備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草牧場有序流轉,促進生產資料整合高效利用,引領促動中小牧戶由粗放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
四是堅持改良提質。牛產業提質增效,關鍵在品種改良。扎魯特旗將品種改良作為肉牛產業發展的關鍵舉措,引導農牧民提升精養優養意識,在注重“量的合理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質的有效提升”。制定出臺《扎魯特旗2023年推動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等系列扶持政策,全面推廣凍精配種技術,擴大牧區擴繁基地建設,加大“留優保母”力度,對改良員進行績效獎補,對種用牛、種用凍精給予補貼,全方位在改良提質上求實效。
五是堅持數字賦能。為提升草原畜牧業科技化、信息化水平,扎魯特旗按照“1+3+2”模式,建立牛產業大數據平臺,全面推行肉牛電子耳標定位,錄入肉牛譜系、養殖過程、資源要素信息,實現養殖、交易、屠宰、加工、消費等各個環節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正在推進“云買?!鄙Y交易平臺、牛數據統計、牛產業金融服務等服務功能開發建設,逐步實現掃下二維碼、全鏈可追溯目標。
六是堅持品牌強牧。堅持“品牌強牧”戰略,深入推進草原畜牧業“產供銷”一體化融合發展。與內蒙古大學、中國農科院畜牧所和草原所等6家單位建立合作關系,持續挖掘扎魯特草原牛肉制品品質價值;依托北京新發地中央廚房、中農批等終端銷售平臺,推進扎魯特草原牛系列產品進入高端市場。以現有西門塔爾牛優良地方品種為帶動,著力打響“扎魯特草原?!眳^域公共品牌。
三、取得成效
扎魯特旗以實施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項目為契機,整體謀劃、科學布局,大力發展生態型、效益型現代畜牧業,走出了草畜雙興的新路子。
一是實現由自由放牧向舍飼半舍飼轉變。累計建成棚舍4.7萬處、358.3萬平方米,飼草料庫1.1萬處、77.9萬平方米,青貯窖6.8萬處、271.9萬立方米,30%以上的牲畜實現了越冬暖棚化,全旗舍飼半舍飼養殖率達到100%。北部生態保護區草原植被蓋度由20%提高到62%,草群高度由9厘米提高到19厘米,天然干草產量由26.4公斤/畝提高到140公斤/畝,草原生態狀況持續向好。
二是實現由多養薄收向減畜增收轉變。通過調整養畜結構,牛存欄由2021年底的47.6萬頭增至目前的64.6萬頭,全旗牛羊存欄比由1:4.1壓減為1:3.4,減羊增牛在為草場“解壓”的同時又幫助農牧民增收。比如,巴雅爾圖胡碩鎮改羊增牛示范戶額爾敦木圖,賣掉自家800只羊后引進優質西門塔爾牛,家庭年牧業收入達到50余萬元,比原來增加了20余萬元。
三是實現由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轉變。以整村推進提升規?;剑炫4鏅诔f頭蘇木鎮已有13個、超萬頭嘎查村已有8個;以現代家庭生態牧場引領標準化建設,全旗建成規模化養殖場312個、家庭牧場815個,規?;B殖比例達40%以上,新增規模育肥場23處,育肥牛規模達到2.5萬頭以上。推行“蘇木黨委政府+嘎查村集體+養殖戶+銀行+保險”的黨建引領五合一聯合模式,培育推廣百順“自繁自育、借母還犢”、沃金“投放母牛、保價回收”、王喜良“奶肉一體化”等可復制模式,年可為每戶農牧民直接增收1萬元、間接增收3000元以上;探索國有企業聯農帶農機制,建設千頭規?;蕡?,采取訂單收購、寄養分紅等模式可帶動周邊200余戶養牛戶年增收超3萬元。
四是實現由粗放管理向精細服務轉變。全旗設立牛改良站點1168處,培育市級肉牛育種核心群2處、旗級肉牛育種核心群5處,打造肉牛改良示范村28個、示范家庭牧場50個,全旗牛年冷配28.9萬頭、改良率達到90%以上,已在8個試點牧場成功安裝啟用牛監管耳標7667個,肉牛良種化、純種化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牧民走向了“少養精養優養”之路。
四、啟示意義
一是要選準轉型路,讓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更廣。必須勇于突破思維束縛,準確把握謀長遠與解近憂的辯證關系,算長遠賬、生態賬,立足實際揚長避短、培優增效,特別是要深挖農牧業大市的資源優勢,找準撬動農牧業轉型升級的新支點,全力以赴把結構調過來、功能轉過來、質量提上來。
二是要走好升級路,讓當家產業更具競爭力。在發展肉牛產業過程中,要加快建設國家級種源基地和自治區肉牛種業技術創新中心,推廣應用胚胎移植等現代生物快繁技術,強化優良畜種培育推廣,不斷壯大優質母牛群體;要強力推進肉牛品質改良提升工程,堅持不懈地推行肉牛冷配改良,提高品種質量、擴大品種規模、叫響區域品牌,牢牢把控主動權,提高核心競爭力。
三是要謀深增收路,讓更多紅利留在當地。必須轉變傳統農牧業單家獨戶生產經營模式,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集中力量打造特色產業專業鎮、專業村,加快形成優勢產業集群;大力引進培育龍頭企業,補短板強弱項,加快延鏈、補鏈、強鏈、壯鏈,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創新企業+農牧戶、訂單收購+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打造集種養、加工、物流、銷售為一體化的現代農牧業聯合體,引導農牧民向產業鏈中上游轉移,全方位拓展農牧民增收渠道。
